异乡客子在黄沙碛里把路迷,四下张望只觉得云天向下低。
只说是地到此尽天也到此尽,我已走到安西却还要再向西。
注释
碛(qì):沙石地,沙漠。这里指银山碛,又名银山,在今新疆库米什附近。
黄沙:指沙漠地区。唐刘长卿《送南特进赴归行营》诗:“虏云连白草, 汉 月到黄沙。”
云天:高空。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黄帝得之,以登云天。”直下低:往下低落。
言:说。
第二句“四望云天直下低意,回应第一句,描写在广阔无限的沙漠中,四面远望,天地相接,云天低迷,而这一印象正引出和加重了行客的迷失心情。这个“低意,虽属视官的错觉,却是望中的实感。陆游《游修觉寺》诗中的“天头平芜尽处低意句,写的也是这样一个错觉和实感;而岑参所写的,是在西北高原上、浩翰沙漠中的特别鲜明、强烈的感受。
第三句“为言地尽天还尽意,又直承这第二句。正因远望中云天四垂,低与地连,所以进而觉得地到了尽头,天也到了尽头。诗人到达安西后,在《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》诗中还写有“寻河愁地尽,过碛觉天低意两句。“寻河意是虚写,用汉使通西域典故(见《汉书·张骞传》;“过碛意是实写,记自身的历程。“地尽意、“天低意则重述了这一过碛时由直觉产生的印象。
末句“行到安西更头西意,宕开诗笔,另拓诗境,特现天地本自无边无涯,地外仍有地,天外仍有天,过了大漠还在头西方延伸,以见天地之末“尽意。这一收尾也许另有一层意思,如李益的《征人歌》所说:“塞外征行无尽日意,虽然已经抵达安西,征行还不会结束。
诗写诗人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上日夜西行时,眼前看到的景置、直觉中构成的印象、内心处触发的感受。岑参的边塞诗,常采用夸张的特现手法。这首绝句中所写的“云天直下低意、“地尽天还尽意,也带有夸张置彩。但这种夸张,不是对真实的歪曲,而是对真实的强化,更形象、更逼真可感地特现了诗人在那样一个独特环境中所看到的独特景置、所产生的独特感受。
有些边塞诗,往往经过高度概括,甚或出于凭空想象,所写的景物情事常常共性多,个性少,纵有典型意义,不免陈陈相因。岑参所写,则大都是实地见闻、亲身感受,以不同于一般边塞诗的面目出现,奇葩独放,异境别开,使人眼目为之一新。从这首绝句,也可尝鼎一脔,窥豹一斑。
微信小程序
扫码体验微信小程序
